跳至主要內容

維護社會穩定 鞏固金融中心地位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國家安全是經濟發展的前提,而經濟發展是國家安全的保障;《香港國安法》能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並維護社會穩定,本地經濟縱受新冠疫情打擊,仍能展現無比韌力。   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5月28日在《香港國安法》法律論壇---興邦定國的閉幕式致辭:   鄭若驊司長(律政司司長鄭若驊)、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大家好!首先,我感謝律政司同事這三天來籌辦多個論壇的辛勞,亦很感謝人大、港澳辦和中央各駐港機構代表的支持,以及各位線上線下講者、嘉賓和朋友們的積極參與,讓論壇取得圓滿成功,加深了社會各界對《香港國安法》的全面認識。   「一國兩制」是香港成功發展的基石,國家《憲法》是「一國兩制」制度的依據。《憲法》授權《基本法》將國家對香港的各項方針、政策作出規定,《基本法》是香港法律的依據。《香港國安法》的訂立是從安全方面為「一國兩制」的踐行設置制度上的保障。以上的法律安排建構了讓香港可以持續穩定、繼續繁榮發展的堅實基礎。   就香港特區的經濟、財政、金融、貿易,以至工商業,《基本法》都提供了明確和清晰的政策規定和保障,包括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保持自由港、維持單獨的關稅區;保持港元和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實行財政和稅收政策獨立、保障人員、資金和資訊的自由流動,以及保障個人和投資者的財產等;又繼續奉行普通法制度,法院繼續享有獨立的司法權並加上終審權。可以說,《基本法》中的每一章、每一條,都是在國家《憲法》賦權下訂定的莊嚴規定和承諾,讓我們對香港的發展有無比信心。   在這制度安排下,香港一方面能在「一國」之內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接通國際;另一方面,又可以受惠於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地騰飛發展帶來的機遇。「一國兩制」的靈活安排,讓香港發展欣欣向榮,成為國際的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以及亞太區的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時至今天,香港在國家的整個發展大局中,仍然發揮着難以替代的獨特角色和功能。   不過,即使制度的設計再好,我們亦需要為其裝上保護罩、防撞欄,以抵禦各種各樣可能出現的干擾和破壞,讓特區政府能聚焦發展、切實改善民生,並不斷提升施政效能。兩年前開始實施的《香港國安法》,就是為香港踐行「一國兩制」提供重要和堅實的保障。   事實上,多項數據已清楚說明,《香港國安法》實施後,有效維護和鞏固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國安法》實施至今,本港的新股集資額超過6,500億元,較實施前的同一時期增加超過三成;港股平均每日成交額超過1,500億元,較《香港國安法》實施前的12個月高出近六成。我們的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總值於2020年底達到34.9萬億元,較《香港國安法》實施前增加了兩成。本港銀行最近的存款總額,達到15.3萬億元,亦較《香港國安法》實施前增加逾11%。可以說,《香港國安法》的實施,全面保障了香港社會的整體穩定,讓香港經濟即使在受到新冠疫情嚴峻打擊下,仍能展現出無比的韌力,不斷發展。   除了落實《香港國安法》外,去年香港亦完善了選舉制度以落實「愛國者治港」這根本原則,並已先後順利完成了三場重要的選舉,包括最近的行政長官選舉,順利選出本港第六任行政長官。新一屆政府將在今年7月1日接任,在中央的堅實支持、立法會以及全社會同心合力下,新政府定可全力推動經濟發展、改善市民生活,開啟良政善治新篇章。   然而,我們對複雜多變的國際政經大環境,不能掉以輕心。過去數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斷從多方面嘗試遏制我國發展,手段橫蠻無理,且有變本加厲之勢。最近的俄烏衝突讓人清楚看見美國如何把美元和一些國際金融系統武器化,並且連同其盟友、對別國進行所謂的制裁和經濟封鎖,赤裸地扭曲和干擾了國際金融市場的運作,影響嚴重。   香港作為全開放的國際金融中心,對於這些風險,我們必須清醒認識、高度警惕,做好不同的準備和預案。我們必須全力維護香港的金融安全,因為這也涉及國家安全。無論是從香港社會的繁榮穩定出發,抑或是捍衞國家的利益、貢獻國家發展的角度,我們都須清楚認知到「國家安全是經濟發展的前提,經濟發展是國家安全的保障」這個根本道理。高水平安全和高質量發展兩者必須統籌兼顧,兩者亦相互促進。   為此,我們需要牢固兩點認識。第一,是以總體國家安全觀來看香港的發展,以底線思維做好各種風險防禦的準備和預案。第二,是建立全方位發展意識,以多元、平衡的方式推動經濟發展,既提升經濟的彈性和韌力,以應對日益複雜的外圍環境,同時亦確保更廣泛地讓民眾更好的分享到經濟發展成果,為社會長治久安打下更穩固基礎。   就着金融體系的不同環節,我們已建立了全方位的風險管理及預警機制。一方面推動銀行、證券、保險、資產管理等行業繼續有序發展,同時亦有效監察風險,尤其是跨市場風險,填補因市場分業監管可能導致的漏洞。我們一直連同金融監管機構保持高度警惕,並備有各種可能情景的應對預案。而日常則通過全天候、跨市場、聯動式的監測系統,對整個金融系統進行實時監察、實時預警,並按需要適時作出果斷應對,及早將隱患解決在萌芽之時;期間並對相關業界進行定期及不定期的實地審查以及壓力測試,確保每個環節保持戒備,足以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風險。   面對西方國家金融武器化的威脅,我們還要加緊推動本港金融體系全方位朝多元化和可持續方向發展。而作為國家的離岸國際金融中心,我們會繼續發揮好作為國家金融發展改革的試驗田和防火牆的角色,助力國家金融邁向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同時以審慎穩妥的方式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過去數年,我們實施了一系列上市制度改革。例如,為配合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的集資需要,港交所已於2018年4月實施新上市制度,容許同股不同權架構的新興及創新企業和未有收入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並透過設立便利管道,容許此類合資格公司在香港作第二上市。截至今年4月底,共有74間公司循新制度上市,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累計超過5,800億元,佔同期本港首次公開招股集資總額超過44%。香港亦成為亞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融資中心。   今年1月,港交所推出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上市制度,為有意在港上市集資的公司,提供另一條途徑。我們同時繼續優化第二上市制度,容許非創新產業的大中華公司在港第二上市,並給予雙重主要上市的發行人更大靈活性,進一步吸納優質中概股在港上市。   事實上,截至今年4月,已有21家中概股發行人透過第二上市或雙重主要上市回流本港,以市值計,它們合共佔所有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總市值超過七成。在美國金融市場日漸泛政治化的環境下,香港繼續優化自身的上市制度,可為全球金融市場提供更多元選擇;此舉並可增加我們市場的競爭力、流動性和投資產品。我們正努力把更多這些股份納入跟內地市場互聯互通的範圍,除可為內地投資者提供更多優質投資選擇外,也可引導龐大的內地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實屬一舉多得。   隨着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無論是企業、金融或其他機構,在境外使用和持有人民幣,以及以人民幣進行交易或投資的需求將會日益增加,而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角色,將發揮更關鍵的作用。我們會循多個方向推動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包括:(一)爭取完善和擴大各項互聯互通安排,為離岸和在岸市場之間的人民幣資金提供有效的雙向流通管道,提高離岸人民幣流動性。昨天宣布的交易所買賣基金互聯互通,正是朝着這方向,再邁出一大步的進展;(二)推動離岸市場人民幣產品的發展,包括更多元化的人民幣債券產品發行和債券交易,以及更多以人民幣計價的理財產品;(三)提升發行及交易人民幣證券的需求,為上市公司及投資者提供更多人民幣投融資選項,包括容許港股通南向交易的股票以人民幣計價;(四)把握大灣區先行先試的契機,擴大粵港澳大灣區內人民幣跨境使用的規模和範圍,推出更多樣化和便利化的人民幣產品和服務,有序推動區內金融產品跨境交易。去年10月宣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理財通是這方面進展的里程碑,我們會繼續推動擴展其涵蓋的範圍和內容。此外,我們亦正研究雙貨幣電子錢包,推動數字人民幣和數字港元在區內更便利和廣泛的使用。   穩步推進這些工作,不但有助鞏固香港作為資金進出內地重要橋樑的角色,以及進一步助力人民幣穩慎國際化的進程;長遠而言,更是應對所謂制裁、確保金融安全的重要一步。   至於西方社會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以至各方面可能出現的經濟打壓,我們需要以內、外兩路並進應對。前者,是要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特別是用好國家在十四五規劃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給香港的定位和各項支持,加強與區內各兄弟城市的協同發展、互惠合作,讓整個大灣區城市群的經濟取得質和量的整體提升,實現更高質量發展,達致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下,科技發展、自主創新獲賦予核心地位,香港必須善用自身的科研優勢,跟大灣區的兄弟城市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把整個灣區發展成為國際級的創新科技中心,助力國家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和新田科技城,將連同深圳科創園區組成合共佔地約540公頃的深港科創合作區,成為推動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引擎。   推動研發方面,2018至19年度財政預算案撥款100億元成立的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至今已成功吸引海內外30多所頂尖大學和科研機構與本地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合作,在科學園設立了28間研發實驗室。而我在今年預算案亦為香港生命健康科研發展預留了100億元,包括在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設立InnoLife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   對外方面,我們要加強與豐富不同的境外聯繫,積極跟更多不同的經貿夥伴建立更深厚、互惠互利的關係,力拓美歐市場以外的多元發展。近月,特區政府亦正積極爭取加入覆蓋全球約三成人口、佔全球經濟約三成本地生產總值的《區域經濟全面夥伴關係協定》。   同時,我們亦會大力推動香港跟主要的貿易投資夥伴,以及具有雙邊貿易和投資增長潛力的新興經濟體,簽訂全面性避免雙重課稅協定,從而建立一個更全面的稅務協定網絡,吸引更多海內外投資者在香港投資,以及便利本港公司到海外投資。截至今年1月,香港已與45個稅務管轄區簽訂全面性協定,並正與14個稅務管轄區進行磋商。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標誌着香港發展的歷史新起點。實施《香港國安法》、完善選舉制度,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讓香港能行穩致遠,重回聚焦發展的軌道,開啟一個良政善治的新里程、新發展階段。我深信,只要全社會上下一心,守好國家安全的底線,同心合力謀發展,在國家的堅實支持下,香港將會迎來更亮麗發展的明天!   再次多謝大家出席今天的論壇,祝大家身體健康,事業宏達!   完  
http://dlvr.it/SRFYXn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推動創新有賴各界團結向前

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要成功推動創新,需要社會各界攜手努力,團結向前。他將在10月發表首份施政報告,相關公眾諮詢已經展開。他鼓勵大眾踴躍發表意見,提供創新意念,一起為香港謀發展。   以下是行政長官李家超7月29日在第三屆香港創新領軍人物大奬頒獎典禮的致辭全文:   馮國經博士(香港創新領軍人物大奬評審委員會主席)、鄭李錦芬總裁(團結香港基金總裁)、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我很高興參加團結香港基金主辦的第三屆香港創新領軍人物大奬頒獎典禮,分享各位得獎者的喜悅。   團結香港基金一直透過旗下的創新、創意、創業平台,即「三創」平台,積極推動香港的發展,我肯定基金的貢獻。我期望創新領軍人物大獎能夠提升社會創新氣氛,鼓勵更多人突破傳統,勇於嘗試,引領香港發展走向世界最前端。   今屆當選的九位得獎者,在不同領域發揮創新力量,成就廣及健康科學、智能製造、遊戲及區塊鏈、物流、社會創新、高等教育等範疇。他們將空前的創新意念帶給香港,以至祖國及全世界,展示「創出香港.天際飛翔」的成就。   世界正處於以創新為主導的時代,我們需要不斷尋找新的經濟動力,才可以在瞬息萬變的大環境之中突圍而出。作為國際大都會,香港同樣面對各種挑戰,需要持續激發創意、鼓勵創新、促進創業,才可以保持及提升競爭力,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香港有祖國作為我們強大的後盾,在創科發展方面亦得到中央的明確支持和肯定。國家主席習近平主席早前來港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專程考察香港科學園,充分體現中央對香港創科發展高度重視。   特區政府會全力、全速推動香港創科發展,推進香港和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產業鏈的優勢互補,建設更蓬勃的創科生態圈,加快智慧城市發展,好好發揮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這得天獨厚的顯著優勢,把香港構建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要成功推動創新,我們需要社會各界攜手努力,團結向前。我將在10月發表首份施政報告,相關公眾諮詢已經展開。我鼓勵各位踴躍發表意見,為我們提供創新意念,一起為香港謀發展。   今天在座的得獎領軍人物,都是香港創科精神的表表者。我希望你們會繼續傳承這份精神,一同為香港的創科事業開新篇。   謝謝大家! http://dlvr.it/SVlp7P

工總和科技園合辦首屆「工業 X 創科體驗之旅」 為新興產業孕育創科人才

(香港,2022年8月16日) —  香港工業總會(「工總」)及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合辦首屆「工業 x 創科體驗之旅」,帶領逾30名本地中學生走進結合科技、創意和新產業的環境,展開一次別開生面的難忘暑假之旅。學生將一連四日參觀工總、科學園及創新園,並於夥伴企業親身體驗創科相關工作,深入認識香港新興產業的最新發展和機遇,激發他們對創科的興趣和擴闊視野,準備未來升學及就業的生涯規劃。 這次體驗之旅由信和集團贊助,並由保良局生涯規劃及理財教育中心擔任合作夥伴,共30間工總成員企業,以及位於科學園及創新園的科技園夥伴企業參與活動,為學生提供行政人員「工作影子」(executive shadowing)體驗、職場參觀及實地工作機會,以及擔任學生導師,共同努力培育未來棟樑。活動開幕禮今天於工總圓滿舉行,由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先生與各企業代表,共同見證學生展開不一樣的體驗之旅。 工總兼科技園主席查毅超博士表示:「香港要成為國際創科中心,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而且需要長期投入培育。科技園和工總願意肩負起培育本地人才的使命,透過具教育意義的活動,讓學生早在求學階段時親身接觸工業和創科,實地了解行業的工作,和從工業家、創科人士的經驗分享中獲得啟發。我相信四天的活動能讓他們感受到香港創科及工業界有無窮的可能性,有助他們規劃前途。未來,他們可以加入創科工業生態圈,運用創意發揮潛能,締造更繁榮和更具競爭力的香港。」 信和集團副主席暨香港創新基金主席黃永光先生表示︰「香港邁向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展,創新是開啟成功和可持續發展的鑰匙,培養優秀人才尤其重要。香港創新基金致力建構全面創科生態系統,照顧各界需要。我們衷心感謝合作夥伴香港工業總會及香港科技園公司舉辦體驗之旅,饒富意義,並期望年輕創業家汲取實用知識,為未來發展做好準備。」 活動的閉幕畢業儀式將於8月19日舉行,屆時學生和企業代表會分享參與活動的得著和感受。為培育新一代的工業及創科人才,主辦機構期望未來舉辦更多「工業 x 創科體驗之旅」,為本地學生創造更多接觸新興產業的機會。科技園及工總會繼續攜手,吸引不同背景及經驗的人才加入創科,建構一個多元及生氣勃勃的創科及工業生態圈。 資料來源 : https://www.hkstp.org/zh-hk/press-room/fhki-and-hkstp-co-organise-firs

推動創科 促進經濟多元發展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創新科技既是產業,也可助其他行業提升效益甚至升級轉型。政府過去幾年在創科方面大力投資,未來會繼續與業界、學術界和研發機構緊密合作,更好地落實各項推動創科的工作,從而帶動經濟多元發展,讓市民分享發展成果。   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6月18日出席「創新科技是香港經濟發展的出路嗎?」周年公開論壇的致辭全文:   姚沛康主席(香港管理事業協會工商管理研究社主席)、查毅超博士(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會主席及香港工業總會主席)、周林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院長及卓敏經濟學教授)、各位嘉賓、各位社友、各位現場和線上朋友︰   大家早晨!我非常高興出席工商管理研究社和中文大學商學院,以及《信報財經月刊》合辦的周年論壇,並就創新科技與香港經濟發展這個主題與大家分享一些粗淺的看法以及政府在這方面的一些工作。而更加重要的是,來到這裏與各位業界的專家、學者、各位翹楚交流,聽取大家寶貴的意見。   今日的主題是「創新科技是香港經濟發展的出路嗎?」也許大家會覺得「這還要問嗎?」也可能有些朋友會覺得,「的確是,但該怎樣做?」在心底有疑問,再工業化、數字化經濟這些發展方向都很好,內地也做得不錯,但到底香港應該要怎樣做呢?好像有點談何容易。   我可以向大家很有信心地說,創新科技是環球經濟發展的動力,也是我們香港經濟發展的方向。創新的源頭或動力又是甚麼呢?有些朋友可能覺得是,創新一定要有「諗頭」,但除了「諗頭」外,痛點都要多!因為其實創新都源於有痛點、有困難,所以要想辦法解決。從這個角度看,經歷過去兩年的挑戰,相信大家都有同感,我們是有很大的優勢去創新的。   創新科技的快速演變,除了要有足夠痛點,更需要有應用場景讓大家去快速測試。無論是產品或服務,應用場景可以讓創業者和消費者在很短的時段內,「啱得快」也可能「錯得快」,而「錯得快」不要緊,「改得快」便可以,整個過程可以加速創新科技的發展。從這角度來看,香港也很有優勢。以前我們的市場只有700萬人口,但現在計及粵港澳大灣區,連同我們自己已經有8,000多萬人口,更何況如果我們與內地合作的話,市場會更加龐大。再加上我們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商務中心,我們面向國際的層面,也讓我們有一個很寬廣,而且很有深度的應用場景。   再者,困難天天有、日日新,新的困難過去未曾見過,意味着解決方案亦要「諗新橋」。換個角度